新闻
2022年11月
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 - 2022年11月
育人成材五十载 学术品格并重 前瞻培育「兆民心」
东华三院陈兆民中学屹立葵青区50载,致力服务区内的家庭,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作为区内英文中学,学校除了重视知识增长外,更关心学生的「全人发展」,因此学校提倡「兆民心」(CORE Culture),期望学生发挥关怀谅解(Care)、开明开通(Open)、互尊重(Respect)及悉力以赴(Endeavour)的团体精神,培育他们成为积极求进的良好公民。吕振基校长在校服务多年,道出团队在教育领域中着重前瞻性,提升学与教的效能,让学生能够建构以人为本的科学思维。
升学符志趣 推动生涯规划发展
学校期望学生对于个人成长及学习都有所承担,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以面对21世纪迅速发展的世界。为此,学校以「升学符志趣,择业创前程」为目标,早在教育局提倡生涯规划前便已设立升学及就业辅导组。教学团队在初中推行生涯规划课程,自中三级开始为学生进行选科辅导,中四、五级开展升学辅导课程及师友计划;及至中六级安排生涯规划营、模拟面试日等,以校本的形式助学生厘清目标,按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志向,规划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吕校长表示:「通过多个讲座、工作坊等活动,让同学深入了解大学不同学系的入学要求及未来发展前景。例如我们曾经邀请东华学院医疗学系讲师,以及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到校举行讲座,加强对相关行业的认识。同时,我们亦致力联系不同行业的校友,透过『师友计划』让同学更能够把握升学及就业方面的资讯,及早建立志向,为将来作好准备。」为了帮助其他伙伴学校推动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学校曾获教育局邀请作为生涯规划专业发展学校,携手合作协助学生规划人生。
另外,在新生入读中一前及开学初期,学校设有迎新活动及学习调适课程,为适应不同学习阶段的转变提供支援。「毕竟区内大多是中文小学,同学需要一下子以英语作为主要学习语言,内心必定会有所不安,所以我们会安排一连串适应活动,期望能让同学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吕校长指出,共融关爱的学习氛围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正因为学校有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支援,在2022年香港中学文凭试表现中,整体合格率为98%,其中英文科合格率更达100%,近三年平均取得4级以上的比率接近50%(全港为25%)。
电子教学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疫情爆发初期,当教育局宣布暂停面授课堂,大部分学校都紧急开展遥距教学,老师及学生难免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学校迅速调整电子教学的模式,将停课的影响降至最低。
吕校长强调,这有赖学校早在3年前便开始推行电子教学,所有老师均获分配平板电脑作教学之用。各科组亦积极开发及寻找合适的电子平台辅助教学,逐步充实电子练习资料库,供学生自习使用。「我们亦参与了教育局『自携装置(BYOD)』政策,所有学生均能够携带私人的流动电脑装置回校进行学习,家境清贫者获政府资助,同学的自主学习意识非常强,亦习惯使用电子平台学习,即使早期疫情导致面授课堂取消,同学都能够快速适应视像遥距教学的模式。」同时,学校在上一学年透过优质教育基金的资助,于所有课室安装电子屏幕,配合自携装置,进行互动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跨科学习 打造崭新阅读体验
为了让学生享用更舒适的阅读环境,东华三院董事局及创校捐款人陈兆民先生家族代表陈范俪瀞女士分别捐赠150万元及80万元,作为学校图书馆的翻新之用。图书馆内的讨论室加装大屏幕,让师生能够更加顺畅地交流意见,同时设有自修区,为学生提供宁静的温习地方。
学生除了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更应重视课本以外的知识,才能够不断突破进步,成为未来社会所需的理想人才。自2000年起,图书馆已全面进行数码化,除了全面推行电子化借还系统外,同时为不同学科作出学与教的支援,并建立中、英文电子书库。吕校长指出:「我们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期望发展独立及创意思维,为此我们于初中阶段引入跨学科广泛阅读计划。由老师配合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挑选英文读物,让同学有更整全的学科认知。事实上,阅读课外读物不但能够巩固知识,更有助加强英语元素与其他学科内容的配合。」
放眼世界 立足香港胸怀祖国
除了知识的提升,学校同样投放大量资源于学生的全人发展上,以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技能。吕校长深谙,在中学时期培养学生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和视野,有助他们迎接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学校特别设有东华事务与境外交流组,为学生安排大量的国内及境外交流团,包括伦敦、温哥华、珀斯、内蒙古、北京、湖北、四川等,让学生走出学校,亲身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人文素养,开阔人生阅历和国际见识,并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教育局于2016年推出『姊妹学校先导计划』津贴后,时任校监李鋈麟博士太平绅士即联系北京两所重点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及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同学除了有机会到重点中学学习,更能入住当地学生的家庭,促进彼此文化融合。而为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两地老师均会进行教学交流,例如教学团队曾经在当地学校以英语教授科学科,分享教学经验。」